•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东西方的相遇与文化边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2023-11-10 17:45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跨文化传播”重点学科课题的成果。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以及传播学研究学理上的深入,对外传播及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国家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选取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这一切口,呈现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

  本书共遴选了14篇学术论文,涵盖了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与亚洲文明联系的回顾与展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与策略,以及不同的视角下对意识形态、伦理冲突等的探讨。本书为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讲好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提供了学术理论支持。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跨文化传播”重点学科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跨文化传播”重点学科课题自2017年1月正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积极介入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发展战略,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

  精彩书摘

  著名探险家与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在其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丝绸之路》中写道:“‘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

  1833年,李希霍芬出生于普鲁士巴符州卡尔斯鲁区(现属波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地理学,1856年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于地质调查工作。1860年,他作为一名地质学家,随普鲁士使团访问锡兰(现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地,还到过中国台湾。由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通过专业调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受到了美国银行家的青睐,所以当他提出要考察中国时,加利福尼亚银行就决定给予赞助。

  1860年,李希霍芬第一次到中国进行系统考察,据说为了使自己的名字更接地气,他把护照上的姓氏特地改成了“李”,跟李鸿章“攀上亲戚”。

  在1860年和1868年,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华进行地理和地质考察研究,并依靠在华的考察成果,于1872年返回德国后博得盛名,先后受聘担任柏林大学、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教授,后来还担任柏林大学校长,并连任柏林地理学会主席以及国际地理学会主席。1905年10月,李希霍芬去世。

  李希霍芬和学生蒂森历时35年时间整理出版了名为《中国:亲身旅行之成果和据此所作的研究》的五卷本巨著,其中在1877年出版的第1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最早提出了“丝绸之路”的德文:Die Seidenstrasse。

  世界史的研究有一批关键词,但只有一个将世界联系为整体的关键词出现,人类文明史才变得有规律可循,这个关键词被李希霍芬找到了,这就是“丝绸之路”。

  但是,当时这个关键词是一个单数。

  而后,世人将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丝绸之路”之所以是世界文明史的关键词,就在于它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就是文明接力传递、交流互鉴、利益共享的常态,这就是“诗意的栖居”。

扫码二维码购买《东西方的相遇与文化边界》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