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别称“五邑”,襟江带海、名山林立、人杰地灵,领开放风气之先而成“华侨之乡”,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此应运而生,烙上了鲜明的五邑个性印记。
翻开《五邑拾“遗”》,你将进入一场沉浸式江门非遗“迷你展”。
《五邑拾“遗”》是介绍江门非遗项目的文化普及读本,系统梳理了江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共231个非遗项目,本书编写组的多位资深记者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实地走访与对话,展现江门在非遗的保护和活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规划。全书分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章,调动读者“五觉”,通过文字、图片、插画,生动有趣地展现了江门各类非遗项目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使读者更直观地感知江门非遗的魅力,借此营造全民参与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推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简介
《五邑拾“遗”》主创团队包括南方都市报、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江门各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编写组核心成员有吕婧、刘沛贤、吴进。吕婧,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南都“香山观察”时政专栏主笔,从业十余年,先后在文化、政法、时政等领域深耕;刘贤沛,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策划、统筹、采写了《中山制造》《中山名村列传》《天空之翼:中山飞行名人》等大型专题报道;吴进,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负责新闻照片拍摄和视频新闻制作,参与岐遇微纪录片拍摄等。
精彩书摘
视觉
“起龙!”指挥者高声喊道,百余舞龙者齐声回应“嗨!起!”,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整条龙被香火勾勒得轮廓分明,在夜色中活灵活现地舞了起来。
这便是鹤山陈山香火龙习俗,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一连举行三晚。陈山香火龙没有固定做好的龙,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用大竹筒扎龙头、龙身骨架,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龙头长约5米,龙尾长约6米,龙身全长80—100米。
最热闹的要数巡行。队伍前面,由百余名儿童组成彩灯队为前导,各人手持一盏纸扎的彩灯,如鲤鱼灯、飞机灯等等,接着是锣鼓队和引龙人,引龙人手持龙珠在火龙前面引导,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家门前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第三晚巡游完后,将火龙一举浸入鱼塘,这叫“放龙入海”。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亲戚朋友还会团聚在一起“饮龙酒”。
——《陈山香火龙习俗》
听觉
新会大鳌咸水歌有着数百年历史,其唱腔、唱法经过演变,具有独特的韵味。咸水歌,也被称作“疍歌”,就是疍民或疍家人唱的歌。疍民广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区,他们以舟楫为家,以捕鱼或运输为生,凡有他们的身影之处,便可听到疍歌。
沧海桑田,珠江三角洲一带浅海湾受过三次海浸和海退后,大片海积滩涂形成了河涌交错的平原区,由于海水是咸的,人们称为“咸水田”,亦称为“大沙田”。大部分疍民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疍歌因此被称为“咸水歌”。
咸水歌往往采取对唱、赛歌、咸水歌擂台等即兴创作方式,且并非按固定旋律填词,而是按固定的结构格式和基本的调式、旋法和终止式演唱,按方言字调和平仄音高走向形成曲调,俗称“问字求腔”。
——《大鳌咸水歌》
味觉
南宋宫廷高墙深院里炮制的烧鹅,彼时只有皇亲国戚方能享用。后来这深宫里的烧鹅制作技艺跟随御厨流落民间,和新会本地的乌鬃鹅结合,像极了古装偶像剧的桥段,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吃食,于是有了古井烧鹅。
古井烧鹅出现在市井宴席,成为压席重器。古井烧鹅的历史,要从700多年前说起,宋元崖门海战爆发,南宋皇朝战败后,相传一位宫廷御厨带着女儿隐居新会,凭借宫廷秘制烧鹅配方经营起一家烧鹅店。后来御厨的女儿嫁到新会古井镇,并把父亲秘制烧鹅的手艺带到了古井。“古井烧鹅”由此而来,代代相传至今。
古井烧鹅从选鹅到烧制都很讲究,选用鹅龄在50天左右、体重约7斤的乌鬃鹅,这样烧出来的鹅才能皮脆肉嫩。填料时加入新会陈皮,高温烧制时香气渗透于皮肉之中,赋予古井烧鹅别具辨识度的香味。
——《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
触觉
在惠林葵艺馆,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正在葵扇上烙画。台灯的灯光打在扇面上,廖惠林的目光聚集在笔尖。随着火笔尖在葵扇上灵巧移动,绵延起伏的高山跃然扇面,灼烧时的缕缕青烟,让人顿感意境横生。“葵扇扇面单薄且凹凸不平,烙画时太用力、时间太长,就很容易烙穿葵扇;如果力道不够、时间又不够,效果就显不出来;还要精准控制、配合温度和力度,才能烙出画面的层次感。”
烙画扇(又称火画扇)是新会葵艺的代表作,廖惠林介绍,据传清同治末年的画师陈晚无意中用烧红的铁棒在扇面烫出了图案,便尝试如此在扇面作画,因此诞生了烙画扇,又称火画扇。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种植葵树和加工葵制品。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为一体,火画扇更是将新会葵艺推向出神入化的境地。新会的能工巧匠们,将梁启超故居、新会碉楼、小鸟天堂、侨乡文化等本土元素烙于葵扇之上,传承葵艺的同时,向世人展示了新会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会葵艺》
嗅觉
香是文人墨客生活中的“风雅之物”,也是庙堂社稷中的“座上常客”,在古时还充当计时的工具。小冈香制作技艺历史久远,行内人称其源于明代,有600多年历史。小冈天台是小冈香的发源地。
出生于新会区小冈镇天台乡北水村的戴铁锚,8岁跟父亲学做小冈香,10来岁开始以制香为生,30岁盘下村中最大的村办制香企业,67岁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戴铁锚介绍,天台曾是“公仔戏之乡”,演出必定焚香祭台,所用神香从购买到自制“手搓香”,引发当地成行成市制售神香。
小冈工艺香以传统手工为主,小冈人多习手工搓香技艺,世代传承。其制香环节包括打粉、配粉、搋粉、做香骨、搓香、晒香、铡香、染香脚、包装等。由于靠手工匀力搓压,密度比机械制作的低,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无须加入助燃剂,使用纯天然植物原料,燃烧过程中也不易中途熄火。
——《小冈香制作技艺》
扫描二维码购买《五邑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