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喜·诗词》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与“喜”有关的诗词,也是“喜爱诗词”的婉约表达。本书以对“喜”文化的定义和研究作为背景,选取了古诗词作为呈现角度。将“喜”的感情色彩具象为多个主题标签:乐山水、趣灵禽、欣物候、贺节俗、庆太平、颂年丰、遂功名、寿生辰、喜乔迁。分别选取了在不同情境、不同主题下的与“喜”有关的诗词,予以简单的注释帮助阅读,并配以传世名画以及灵动的解析文字,打造一种整体的“喜”文化美学氛围。
本书的装帧采取了精致化、礼品化的路线。封面采取镂空的花窗式设计、印金工艺配合裸贴灰板,书脊采用布面裱工,营造出典雅而不失文化气息的外观。
作者简介
喜文化丛书编委会是南方日报出版社为出版喜文化丛书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编委会,成员由专家学者、图书编辑、业余诗词爱好者等组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喜”文化而欢聚一堂。目前编委会已推出《喜·诗词》一书,作为在“喜”文化中一个领域的初步探索。未来将继续将“喜”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嫁接,期待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
扫描二维码,查看图书购买详情
部分内文
秋意正浓喜胜春朝
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或许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或许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见,自古迁客骚人,多喜伤春悲秋,每每感知草木零落,雨洗秋浓,多愁善感的心湖里总要生出无限的落寞与怅然来。但“诗豪”刘禹锡偏生反骨,反其道而行之。
这首诗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之际。这一天,逸兴遄飞的刘禹锡独上高楼,俯瞰山河。楼台之外,层林尽染,高空之上,云卷云舒。明媚却不刺眼的秋阳,暖洋洋地洒落在诗人的臂膀与胸膛。诗人笑眼微眯,乐在其中,似乎在沉吟着什么。他也曾是风华正茂的少年郎,曾有一腔热血,甘为江山社稷献计献策,奈何生不逢时,仕途坎坷,如今唯有屈居朗州,领着小小的刺史之职。不过,再转念一想,他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确实不甚在意,许是因为一生追觅哲思,笃信禅宗的缘故,在宦海沉浮、艰辛岁月面前,他总能安之若素,不改其乐,抱持一颗豪迈豁达之心,笑对飘萍人生。
苍劲的西风呼啸而来,一时方圆阒寂,凉意顿生。奄忽之间,但见一只孤傲而矫健的白鹤,冲破层层云雾,扶摇而上。说时迟,那时快,刘禹锡喜不自胜,为之魂灵抖擞,不过瞬息的光景,滚滚灵感已翻涌而起,一发不可收。一篇壮美辽阔、昂扬奋发的赞秋诗,就这样油然而生了。诗人奔放的热情、淋漓的欢惬,融入一派飒飒秋景,谱写出了鼓舞欢欣的励志高歌。拨云而去的哪里是仙鹤呀,分明是诗人倚马可待的诗兴。
诗中首句孤零零的一个“悲”字,与后面疏朗明快的秋色形成鲜明反差,在刘禹锡面前,自古文人眼中的悲怆虽值得同情,却难以苟同。他将冷冷清清的悲秋之情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面铿锵有力的直抒胸臆,皆是对这一论调的反驳与摒弃。据说,晚年的刘梦得重归洛阳,任太子宾客,与友人交游赋诗,小日子过得着实闲适,可见纵有困苦千回百转,也难敌心头逍遥精神。《南史·谢传》有言:“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至于浮云苍狗、蜉蝣海粟,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罢了!人人皆道“愁”是心上秋,然而秋天何辜?秋高气爽,天清云淡,不也同样是一年好时节吗?不如学一学刘梦得,不畏挫折,积极进取,想快乐便快乐,何必计较是春夏秋冬呢?——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