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在国外的“炸街”表演惊艳全球。近年来,英歌舞被冠以“中华战舞”之名迅速走红,有研究专家指出,英歌舞由古代祭祀仪式傩舞进化而来,发展脉络源远流长。
傩仪傩戏、傀儡戏、参军戏……中国早期戏剧形态丰富多样,更对戏曲起源和生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由中山大学教授黎国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中国早期戏剧史论文精选》一书从跨越百年、数以千计的著述中精选出四十篇文章,编著成第一部专门选录“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文章的集子,其学术价值、历史影响、覆盖范围均展现出该领域的研究体系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出版,有针对性地填补了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的空白。从20世纪初至今,与中国早期戏剧史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已有不下三千种,但品类繁杂、缺乏系统的梳理,且对于早期戏剧史时段的重要问题远未研究透彻。学界亟需一部能反映该领域经典成果、前沿成果、学者情况的选集,因此,本书的编选显得尤为必要。
书中从数以千计的著述中精选出40篇文章(另含1篇附录),大多数是发表于1900—2020年的作品,少数是出版专著中可独立成文的章节。本书所选文章的内容包含戏剧起源、戏剧形成、戏曲生成、历史分期、戏剧演员、戏剧脚色、戏剧舞台、戏剧文物、戏剧图像、戏剧交流、剧本体制、仪式戏剧、散乐百戏、傀儡戏、影戏、参军戏、歌舞戏、杂剧、院本、南戏、大曲、队舞、说唱艺术等多个方面。
本书带有“入门参考书”“研究生教材”及“简明学术史”的性质,可作为戏剧戏曲史专业研究生的入门教材。从跨越百年的著述中精选40篇文章,优中选优。对于那些极具开拓性和启发性,能为学界提供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的文章,优先入选。
作者简介
黎国韬,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曾出版学术专著8种,编著2种;发表专业论文1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等4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4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
精选书摘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王国维
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中略)及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然则巫觋之兴,在少皞之前,盖此事与文化俱古矣。巫之事神,必用歌舞。《说文解字》(五):“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故《商书》言:“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汉书·地理志》言:“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陈诗》曰:“坎其击鼓,宛邱之下,无冬无夏,治其鹭羽。”又曰:“东门之枌,宛邱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郑氏《诗谱》亦云。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及周公制礼,礼秩百神,而定其祀典。官有常职,礼有常数,乐有常节,古之巫风稍杀。然其余习,犹有存者:方相氏之驱疫也,大蜡之索万物也, 皆是物也。故子贡观于蜡,而曰“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告以“张而不弛,文武不能”。后人以八蜡为三代之戏礼(《东坡志林》),非过言也。
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王逸《楚辞章句》谓:“楚国南部之邑, 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古之所谓巫,楚人谓之曰“灵”。《东皇太一》曰:“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云中君》曰:“灵连踡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此二者,王逸皆训为巫,而他“灵”字则训为神。案《说文》 (一):“灵,巫也。”古虽言巫而不言灵,观于屈巫之字子灵,则楚人谓巫为灵,不自战国始矣。
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至天地百神之祀,用尸与否,虽不可考,然《晋语》载“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则非宗庙之祀,固亦用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东君》曰:“思灵保兮贤姱。”王逸《章句》,训灵为神,训保为安。余疑《楚辞》之灵保,与《诗》之神保,皆尸之异名。《诗·楚茨》云:“神保是飨。”又云:“神保是格。”又云:“鼓钟送尸,神保聿归。”《毛传》云:“保,安也。” 《郑笺》亦云:“神安而飨其祭祀。”又云:“神安归者,归于天也。”然如毛、郑之说,则谓神安是飨,神安是格,神安聿归者,于辞为不文。《楚茨》一诗,郑、孔二君皆以为述绎祭宾尸之事,其礼亦与古礼《有司彻》一篇相合,则所谓神保,殆谓尸也。其曰:“鼓钟送尸,神保聿归”,盖参互言之,以避复耳。知《诗》之神保为尸,则《楚辞》之灵保可知矣。至于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远在其后。《列女传》云:“夏桀既弃礼义,求倡优侏儒狎徒,为奇伟之戏。”此汉人所纪,或不足信。其可信者,则晋之优施、楚之优孟,皆在春秋之世。案《说文》(八):“优,饶也,一曰倡也,又曰倡乐也。”古代之优,本以乐为职, 故优施假歌舞以说里克。《史记》称优孟,亦云楚之乐人。又优之为言戏也,《左传》:“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杜注:“优,调戏也。”故优人之言,无不以调戏为主。优施鸟乌之歌、优孟爱马之对,皆以微词托意,甚有谑而为虐者。《榖梁传》:“颊谷之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厥后秦之优旃、汉之幸倡郭舍人,其言无不以调戏为事。要之,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至若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为相;优施一舞,而孔子谓其笑君;则于言语之外,其调戏亦以动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可以后世戏剧视之也。
…………
(原载于《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十号,1913年4月1日)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诸生。1916年初从日本归国后,在上海仓圣明智大学编纂《学术丛编》杂志;1925年后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在其二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 先后涉及词学、曲学、史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等多个领域,均卓有建树,现存《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王忠悫公遗书》等。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主要在1907—1912年间进行,他以治经史的方法治曲,从戏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入手,先后撰有《曲录》 《戏曲考原》 《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馀谈》《录鬼簿校注》 《古剧脚色考》等,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对后世戏剧戏曲史学科具有奠基意义的《宋元戏曲考》,无论是戏曲观念还是治学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简析
本文原载于1913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十号,后收录于商印书务馆1915年出版的单行本《宋元戏曲史》,为该书的第一章。这篇文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戏剧史话题。首先,王氏探讨了戏剧的起源,开篇即提出,歌舞之兴源于上古之巫觋。巫觋在祭祀中必用歌舞以乐神,周朝以后巫风稍杀,但这一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楚越一带尤为兴盛。祭祀中会有 “尸”的出现,“尸”需要模仿神灵服饰神态动作,可由巫来扮演,这便是戏剧的萌芽。巫觋出现很早,俳优则远在其后,据王国维的考证,春秋时期始有俳优,后世戏剧就是从巫、优二者出。其次,王国维稽钩出若干条两汉至唐朝的戏剧史料,尤以唐朝为多,涉及角觝戏、歌舞戏、参军戏等戏剧形态。王氏据此将早期戏剧分为两类,一为歌舞戏,一为滑稽戏。歌舞戏失其自由,滑稽戏却不能被以歌舞,均不可与后世的成熟戏剧同日而语。王氏此文是早期戏剧史研究中极其关键的一篇,他继承刘师培“戏剧起源于祀神” 一说,在论述过程中侧重对上古祭祀中扮演因素的分析,由此成为“戏剧起源于巫觋说”的代表。此外,该文梳理了中国早期戏剧史的发展流变, 发现了多条新的戏剧史料,堪称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延展阅读
1. 李啸仓:《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史的进展》,《国民杂志》1941 年第1卷第6期。
2. 任中敏:《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扬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3. 周安华:《论中国戏剧之起源——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纪实》,《戏剧艺术》1988年第4期。
4.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的形成》,载《诗歌与戏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5. 张庚、郭汉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载《中国戏曲通史》第一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6. 黄竹三、景李虎:《试论戏曲产生发展的多元性》,载曲六乙、李肖冰编《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 廖奔、刘彦君:《原始戏剧与初级戏剧》,载《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上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 周贻白:《中国戏剧的胚胎》,载《中国戏剧史长编》第一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9. 解玉峰:《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10.康保成:《〈宋元戏曲史〉百年祭——王国维“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 发微》,《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扫描二维码购买《中国早期戏剧史论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