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就得,唔得返顺德。”
顺德是个神奇的地方,历来企业家辈出,影响深远。一代代顺德人用智慧与汗水走遍四方、称雄全球。他们筚路蓝缕,书写着一个个堪称传奇的故事,创造了震惊中国的经济成就。
2024年3月28日,“了不起的顺德企业家——《天下顺商》新书发布会”在顺德举行。
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智库专家龙建刚主持发布会,顺德区政协副主席招霞红、顺德区工商联主席叶远璋、顺德工商联副主席谭玺、顺德文联副主席曾烨、南方日报出版社社长周山丹等出席。
《天下顺商》站在百年历史的时代进程上,全面梳理顺德商业发展的历史,全力展现顺商精神的特质,呈现了一幅全景式、系统性的顺商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王基国,佛山市顺德区政协委员,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副主任。他20多年如一日凝视着顺德,研究着顺德,记录着顺德,伴随着顺德的成长而成长。在他的笔触下,全书以历史的演进与顺商的创富为线索,着力记述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企业家的成长之路和辉煌业绩,塑造顺德企业家务实而生猛的群像,进而探寻顺德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书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企业家的访谈、商业逻辑的研究,还原顺商的产业演进轨迹,从而让读者发现并感悟顺商的地域性格、商业智慧、行为特质、理想抱负、挫败奋起,在穿越百年的大时空中,重塑顺德企业家心怀国之大者,砥砺奋进、愈战愈勇的创业史、心灵史,书写世界的顺商、顺商的世界。
精彩书摘
读懂顺德
龙建刚
岁末年初,我带着王基国的《天下顺商》书稿飞往黑龙江,在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我读得热血沸腾。爱在心中会发芽。不得不说,这是王基国长期观察顺德结出的硕果,更是他献给顺德的一份厚礼。
顺德是一片特别的土地,我和顺德有特别的缘分。
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顺德 ”这个名字了,但顺德让我产生向往,是1987年冬天:我和同乡好友杨正勇从海口乘船来到广州,找到在华南农业大学就读、后来成为昆虫学家的发小姚松林。经过长时间的海上颠簸,我们又累又饿。松林带我们到华农附近的大排档吃饭,我第一次发现广州人做的猪杂粥、空心菜这么好吃。晚上在校园里和一群贵州老乡聊天,谈起美食,有人说顺德人是广东人中最会做菜的、顺德菜也是广东菜中最好吃的。他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口水直流。
顺德容桂的德胜河畔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它是刚刚布展完毕的顺德工业发展馆,入口处有一幅醒目的广告语:顺德制造,中国骄傲。
有家就有顺德家电。中国之大,有这种底气的地方不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版图上,顺德家电的分量举足轻重:全国最大的空调、电冰箱、热水器、消毒碗柜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电风扇、电饭煲、微波炉供应基地。
这些年,我先后主持过很多在顺德举行的会议或论坛,发现远道而来的嘉宾在致辞或讲话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这样开头:虽然第一次来到顺德,但我和顺德的渊源很深,家里的电器几乎都是顺德生产的……
其实,我最早的“顺德震撼”也来自顺德家电。
1997年6月20日中午,我在北京建国门一带晃悠,见人潮汹涌的国贸中心展览厅挂有一幅醒目的标语——请首都人民检阅顺德改革开放成果。走近一看,原来是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在那里举行。真是难以想象,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居然生产出那么多响当当的家电品牌。这样的“顺德功夫”,让北京刮起了一股猛烈的“顺德旋风”。
走出展览厅,我听到很多人惊叹:“顺德了不起!顺德很威水!”那时我还不知道“威水”是什么意思,请教一位广东朋友,他很自豪地告诉我:“就是顺德很厉害的意思啦!”后来看到报道,为期5天的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00多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重要嘉宾,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使节、商社代表,30000多名首都各界群众前来观展。有媒体评论:“如此阵容的展览,如此巨大的影响,就是一个省也未必能够做到。小地方、大动作,顺德开了历史的先河。”
那时,我正在办理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的调动手续。“威水”的顺德让我充满豪情和遐想:山那边是个好地方!
我和顺德的来往始于2001年6月。
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接到时任顺德市委宣传部领导的电话,说想找我聊聊。见面我才知道,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2001年9月28日在拥有“千年花乡”美名的顺德陈村举行。中国花卉协会希望顺德加强宣传,扩大花博会在全国的影响力。顺德邀请我加盟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宣传部,给了一个“部长助理”的头衔。我说我在高校教书,任务很重,很难出来帮顺德做事,除非有办法把我借调出来。
顺德领导当即说了一句:“只有顺德想不到的事,没有顺德做不到的事。”我很是惊讶,顺德人说话怎么这么牛气?没想到他们果然做到了,不到一周时间,我就到顺德上班了。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和很多顺德人朝夕相处、夙夜在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些日子,我强烈感受到顺德人的果敢和担当、魄力和大气;那些日子,顺德人和我谈起时任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顺德市市长冯润胜,不说名字,也不说头衔,而是说“志哥”“胜哥”。我很是好奇:顺德,这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啊?也就是这段日子,我才理解广州老市长黎子流为什么说出那句名言:“得就得,唔得返顺德。”
是的,顺德是一个可以安顿灵魂的地方。
为期一周的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迎来一百多万名观众,花乡陈村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有人戏言:不是花博会,而是人博会。规模盛大的表彰会上,顺德主要领导紧紧握住我的手:“感谢你为顺德作出的贡献。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为顺德出了力,我们就认你是顺德人。”
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个场景、那番话语,我总是充满温暖和感动。
评价顺德和顺德人,最适合、最常用的是三个词汇:识做、搞掂、坚嘢。
我领教过顺德人的“识做”。
那年我和30多名顺德青年企业家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时任美国高等教育资源研究所所长的卡齐亚教授给我们上过一课:领袖才能及远见。这位衣着考究、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印度人,既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也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名师。得知卡齐亚教授的来头,顺德老板就开始琢磨怎样掏出他的真经。
在课堂互动环节,胡小萍同学抛出三个问题:“我们这个行业的前景如何?我该怎样制定战略目标?用什么手段来实现?”高手出招,果然让人眼花缭乱。卡齐亚教授列出几个问题让胡小萍回答后,随即在黑板上演示他的锦囊妙计,高屋建瓴、洋洋洒洒,整理出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咨询报告。
做汽车内饰的马永波同学随后请教:“我该怎样管理美国员工?”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大笑。马永波做的是汽车内饰,在洛杉矶开有分公司,聘请了美国雇员,专门经营美国业务。他发现自己与美国雇员的沟通很成问题,不是因为语言,而是因为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一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面对马永波的提问,卡齐亚教授似乎觉得再做这样的免费咨询很不划算,于是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但在座的顺德老板齐齐鼓掌,既是对马永波的声援,也是对卡齐亚的压力。卡齐亚教授最终顶不住讲台下的热情和期待。解答马永波的问题之后,卡齐亚透露玄机:“在美国,我给客户做口头咨询每小时收费300美元,如果是书面咨询,收费是很昂贵的。今天就算给你们一顿免费的午餐吧!”
两个小时的课结束了,一位顺德老板掏出600美元悄悄塞进卡齐亚教授的公文包里,算是两个小时的口头咨询费用。这就是“识做”的顺德人。
这20多年,我一直在读有关顺德的书,坦率地说,很多写顺德的书可读性不是很强,需要有耐心才能读得下去,令我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林德荣写作的《中国千亿大镇》。
林德荣最大的贡献是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中国第一个工业产值超千亿的品牌名镇——顺德容桂所走过的历程和故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容桂是看顺德最好的“点”,顺德企业家是看顺德最好的“面”。什么时候有一本呈现顺德企业家这个群体的书?
十几年之后的今天,王基国填补了这个空白,也满足了我的愿望。
展卷阅读,感慨万千。王基国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扎根顺德、报道顺德、研究顺德,写出了大量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和评论。《天下顺商》是他眼含热泪、笔带感情写下的一部专著。王基国的《天下顺商》是继林德荣的《中国千亿大镇》之后,又一本优秀的书写顺德的著作。作为记者的王基国,他最大的贡献是示范了一个驻站记者应有的情怀和视野、方法和功力。如何读懂顺德?王基国开辟了一条近路。
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来自福建的林德荣、来自湖南的王基国为什么可以代言顺德?
第一,他们两人都是记者出身,知道读者要什么,对细节和故事敏感,可以保证文字的鲜活度,使其读起来生动有趣。好书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人读得下去。第二,他们是顺德的“外地人”,他们像顺德人一样热爱第二故乡,也带着故乡的背景来打量顺德。他们以碰撞的方式扎根顺德、观察顺德、融入顺德,他们的发现和感悟要比原住民更深刻、更独特。
顺德是新闻的“富矿”,要挖到宝藏,不仅需要感情,更需要境界和能力。林德荣做到了,王基国也做到了。他们是新闻人的骄傲,将鼓舞和启示源源不断的后来者。
要读懂顺德,就要读《天下顺商》这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