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海寄余生:潮白观影记辑七》书名取自东坡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的末句,东坡用这两句表达他始终如一的旷达襟怀,作者田东江用此书展现他对生活的赤诚热爱和人生意义的哲理追寻。
本书属于田东江“潮白观影记”系列的第七辑,前面六辑分别是《坐看流年轻度——潮白观影记辑一》《漏声未残——潮白观影记辑二》《欲待曲终寻问取——潮白观影记辑三》《忍凝眸——潮白观影记辑四》《独笑亦含颦——潮白观影记辑五》《人初静——潮白观影记辑六》,已相继于2018—2023年出版。每辑分别是对不同年份的时事、不同电影的评论,目前尚未发现国内有同类文字。该系列影评集子反响热烈,屡获好评。
本书是一部新闻人观看电影的札记。
作为一名新闻人,作者田东江近30年来在观看了数千部世界各国各种题材电影的基础上,以“文化比较”的视野撰写观影心得,从新闻报道、重要时间节点、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身边事为切入点,调动同题材的各国电影予以深读。
观影记虽立足于各国电影,出发点却并非评价电影本身,而是将电影提供的相关素材作为人类学上的民族志材料加以运用,解读新闻,具备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部观影记的正文共54篇文章,分别从54个角度切入,对相关题材的电影进行评述,观赏之中有观点,观照之下有观念,文字纵横捭阖,生动风趣。既是观影,又是读史,亦是时评。
1.时评视角。作者认为,电影“未尝不是深读新闻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书中对几千部经典影片的解析,来源作者对时事的敏锐捕捉与反应。如书中关注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便串连起《生命之盐》《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关注开年国内最火城市哈尔滨,便串联起《哈尔滨的夏天》《黄金时代》等作品……形成一篇篇精彩的观影式时评。
2.人类学方法。作者是人类学出身,他的写作自觉贯彻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书中择取的诸多主题,本身便是典型的人类学课题,如红层地貌、秋分节气、潮汕英歌舞等。另外作者重视数据统计与田野考察,如《探究自然的奥秘》《雕刻山岭》诸篇,便记录了作者到青海、四川、江西、广东、云南等地开展田野科考的经历。这部观影记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人类学笔记。
3.史学功力。书中体现出作者不俗的史学功力。诸多文章可以看作一篇篇“专门史”,又可算作“史学创作”。例如,《花开朋友来》一文,就是一部广交会极简史;《售货员》一文,则通过《街角商店》《瞧这一家子》《金鹿》等影片,梳理了从实体店传统售卖方式到电商时代直播带货的历史沿革。
4.艺术素养。书中多篇文章谈及古典音乐(《柴可夫斯基》《假唱》)、现代音乐(《花开朋来》《传统节日之魂》)、舞蹈(《独舞》)、话剧(《话剧排练》)、雕塑(《牛郎织女》)等多种艺术形式,相关评述皆是行家道地话语。“潮白观影记”系列又可说是作者的“艺术评论集”。
作者简介
田东江,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成长于京郊潮白河畔。1985年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于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于南方日报,历任理论评论部主任、社委。高级编辑。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2016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以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书摘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9月29日是世界步行日。步行,即徒步行走。宋朝欧阳修等以选人资格任职馆阁,入宫时皆下马步行,时人因称他们为“步行学士”。世界步行日这种设定,属于户外休闲活动的范畴,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认为:行走乃“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美国于1968年就颁布了《国家步道体系法案》,先后建成多条国家风景步道、历史步道、休闲步道等。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涉足荒野》(2014)与《林中漫步》(2015)两部电影,让我们见识了美国国家风景步道中最著名的两条:太平洋山脊国家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和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Appalachian Trail)。前者在美国西部,北起美加边境,南至美墨边境,沿喀斯喀特山脉和内华达山脉的最高山脊,途经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等三州,全长4265公里;后者位于美国东海岸,全长约3505公里,从缅因州卡塔丁山一直延续到佐治亚州施普林格山,纵贯14个州。
《涉足荒野》改编自美国作家谢莉尔·斯瑞德的同名自传。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陷入毒品和滥交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她决然地踏上了太平洋山脊国家步道,坦言“不是很喜欢,但是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她也毫无徒步经验,背包过重,出发时起身都相当艰难,甚至还摔了一跤;露宿时,要对着书本指引现学怎么搭帐篷。不仅如此,因为带错了燃料,她没法生火,吃不上热乎的饭菜;鞋码选小了,磨得脚指甲脱落。“你随时都可以放弃”,临行前朋友对她说。她也想过放弃,但这念头“每次就几分钟而已”,最终还是向前。一路上,但凡一本熟悉的书、一段熟悉的音乐,都能让她回忆起过去的某段经历。她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把生活过得一团糟,“一切都那么痛”。一边要战胜痛苦的回忆,一边要克服旅途的艰难险阻,最终她成功了。一如美国传记电影的惯例,片尾看到了真实版的她。
《林中漫步》改编自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的同名旅行游记。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的布莱森,晚年回国后因被电视台主持人揶揄而闷闷不乐。他惊奇地发现,自家住宅附近就是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的一个节点,“距离佐治亚州施普林格山1760英里,距离缅因州卡塔丁山308英里”,于是他决定来个林中漫步。妻子反对,他不解:“你觉得我太老了吗?”“不是我觉得你老,是你本来就老了。”儿子也认为父亲“真是有点儿疯了,健康的人在20岁时都做不到,这需要5个月的时间”,但他还是带着父亲去采购装备。布莱森也是个“菜鸟”,店主拿着小铲子告诉他“不要忘了这个”,他还以为做园艺用的,听到是埋自己大便的,扑哧笑了出来。妻子退而求其次,不允许他独自上路,他便打电话邀请朋友,而朋友以各种理由推托,有一个人劝他:“在网上不到四分钟,你就可以看尽整个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最后,一名发小不请自来,然而他身躯肥胖,跛着左腿,声称每小时必须进食,否则就会癫痫发作。
澳大利亚《沙漠驼影》(2013)同样取自真实事件,那是罗宾·戴维森的自传体小说《轨迹》。1977年,27岁的她带着四匹骆驼和一条黑狗,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下,从澳大利亚中部爱丽丝泉出发,历经195天,跋涉1700英里(约2736公里),横穿澳大利亚西部沙漠,抵达印度洋。像斯瑞德一样,不断闪回的梦境与回忆,使观众知道这是个表面坚强倔强内心却缺少安全感的女子,年幼时因母亲离世而寄居姑姑家,便以孤独为伴。没有人烟的自然环境,炎热、狂风、沙尘,缺水、迷路、野骆驼袭击、一路陪伴的黑狗中毒离世……也正是在荒漠深处,她才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片尾,我们同样见识了那期《国家地理》杂志刊载的各种真实照片。
超长距离步行,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如斯瑞德与戴维森,她们出发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并不指望行走的苦痛能让自己找到未来的方向,上路是为了忘掉自己、战胜内心。在终点,斯瑞德站在铁桥上凭栏远眺江水,如释重负;戴维森则畅游在蔚蓝色的海洋里,尽情欢笑。而布莱森与发小,失足坠崖后,两人决定放弃。布莱森心有不甘:“我们还差得很远呢,还没有看到卡塔丁山。”但发小不这么认为:“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早春的风雪,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径远足过。”布莱森若有所思:“也许你说得对。”有一种获得正可以叫作经历,即便不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
步行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运动之一。我自2006年夏日起开始每天早、中、晚徒步,2019年4月起固定为每天3.5小时,相当于步行15公里。几年下来,颇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体检结果也只是个别指标稍高,因而由衷认同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扫描二维码购买《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