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名人,灿若星河。一代又一代的岭南文艺名家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创作了一批批紧扣社会脉搏、抒发人民心声、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闪耀着鲜明的岭南人文之光。
《大家记忆: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口述史》一书出版,描绘出广东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为进一步营造崇艺尚德的社会风气,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于2022年联合组织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评选活动,王佳纳、王静珠、叶春生、宁根福、刘选亮、汤小铭、林墉、赵宋光、祝希娟、黄伟宗、黄树森(林蓓之)、黄俊英、黄培(黄壮谋)、董智勇等14位老艺术家获奖。
《大家记忆》一书以口述史的方式,通过对这14位老艺术家(或其亲友)的深度访谈,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人生印记与创作心路,为他们的形象、故事和成就赋予温度和色彩。书中对于每位老艺术家都进行了人物简介,并邀请相关领域的名家撰写对老艺术家的印象,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亦可让读者领略广东文艺的风采与风格,为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留存一份珍贵的岭南文化史料。
这些获奖老艺术家在各自领域中建树丰硕,以精彩的艺术实践,走出了一条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的创作之路。他们是艺术的探路者,时代的歌咏者,更是岭南文艺薪火不可或缺的传灯人。本书通过口述记录,让他们的精神与艺术追求代代传承,成为岭南文化历久弥珍的宝藏。
作者简介
南方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的机关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旗舰媒体。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确保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重要舆论阵地。
精彩书摘
王佳纳
用舞台记录广东
王佳纳,一级导演,著名戏剧艺术家,从事文艺工作58年
艺术理念上,我注重三个“真”——真实、真情、真诚。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哪怕一台戏具体剧情是虚构的,具体人物是虚构的,但演出来不能让观众觉得“假”。因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所以真实感也是艺术作品的优秀品质。真情是艺术的灵魂,一台戏,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而不能冷冰冰地讲道理,那样就丧失了戏剧的功能。真诚是艺术的可贵品质,没有真诚,不管是导演,还是其他主创人员,都创作不出来能打动人的戏。在创作过程中,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处理每一个细节,像雕刻师一样,慢慢打磨。
王静珠
用鲜活的电影语言记录时代潮流
王静珠,电影艺术家,从事文艺工作71年
回忆过去,岁月已逝,个人的命运永远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时期都带给我珍贵的记忆。2005年,我和张良去中央电视台录制《艺术人生》时,主持人现场问我:“两老如此艰难地走来,您有什么感受?”我当时回答:“正因为我俩的人生中经历了这些喜、怒、哀、乐,尝遍了酸、甜、苦、辣,所以才构成了我俩的一段完整的人生……”这是我对人生的理解,我对过去的一切保持了一份感恩之心,我永远觉得过去的一切,是我俩拥有的一份财富。我是个幸福的女人,因为我的丈夫是我的至爱,电影事业永远是我的至爱,我已经年过八十八岁了,但是那份热恋和痴爱永远没有变。
叶春生
广东民间文化保护的先行者
叶春生,民间文艺家(民俗学),从事民间文学工作59年
我自1964年起从事民俗研究60多年,跑遍了岭南的山山水水,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我尤其关注一些“特型”人物,比如寺庙住持、老中医、老渔民、风水先生等,他们自幼生长于岭南,是岭南风俗文化最权威的解码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搜集到一些精彩故事和民俗事象还有价值,那是书斋里永远学不到的真正的民俗学。总的来说,我们搞民俗学的人,就得扎根在民间,田野就是我们的知识源泉。研究民俗学离不开田野作业,它能帮助我们取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异地他乡做田野调查诚然是辛苦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在其中有一点收获,能流传于后人,那也是值得的。
宁根福
中国杂技从“技”到“艺”的托举人
宁根福,杂技艺术家(节目编导),从事文艺工作68年
我这一生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杂技变成一门艺术。杂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但在以前,常被别人称作“杂耍”,没什么地位。随着眼界的开阔,我发誓要让这门艺术重新焕发青春,推出精品,创出品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从未厌倦过、泄气过、停步过。几十年来,我当过“尖子”、当过“底座”(杂技术语,上面表演者为“尖子”,下面支撑者为“底座”),从一名小组长一直干到团长。多少拼搏多少起落,庆幸的是,我和我的团队登上过国内外所有杂技艺术竞技赛场的顶峰。
刘选亮
扎根乡土,让民族舞蹈享誉海内外
刘选亮,舞蹈艺术家(舞蹈编导),从事文艺工作72年
我们为什么要在退休后还亲自带团队办三台晚会?目的是培养后人。想带着年轻的搞创作的孩子们,教他们怎么深入生活。创作《潮汕赋》的时候,也是这么带着他们去潮汕看游神盛会。退休之后,我们就在想,你怎么样来表现这个时代?怎么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怎么用岭南舞蹈表现我们岭南精神?我们老矣,我现在只希望年轻人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把展现现代岭南精神的舞蹈形象呈现在岭南大地上。
汤小铭
以苦行苦修的方式追求艺术
汤小铭,美术家(油画),从事文艺工作57年
要有东西积累在脑子里,画起来才得心应手。绝不能把看到的画面全部“装”进作品中,而是要懂得取舍、懂得强化。优秀的画家应该像神枪手,不仅能指哪打哪,还必须自己知道该往哪打。搞艺术虽然技巧排在最前面,但它的背后应该是价值观、人生观,是美学,是知识,只有将这些统统转化为智慧,才知道劲往哪使、枪往哪打。要想成为一名被大家记得住的艺术家,练的绝不仅仅是手头功夫,要多看书多思考,努力掌握这个行当必须有的“道”。
林 墉
岭南当代人物画的革新者
林墉,美术家(中国画),从事文艺工作57年
我日想夜想的是创新、创新,“创新”这个名词对于未知“人味画味”的,更具诱惑力和煽动性,仿佛活着就为创新而来似的。我设想我的国画人物创作要与油画放在一起而不逊色。为此,我无师自通地用木板撑底,裱上大纸,框上厚重的大框框。为了与油画的满彩对抗,我也涂满底色。人物无分量,我就皴素描,要黑有多黑,要具体有多具体。高光闪辉,色调平刷。厚涂起来,比油画还狠。不解恨时,干脆更用刮刀刮上一簇油画颜色,墨彩嵌在其中,也不是不好看的。大致是由于来看的本就不太知国画是怎么回事,也就很赞美。我尝到创造的乐处,真妙不可言。
赵宋光
写就生命的百科全书
赵宋光,美学家、教育家、音乐学家,从事文艺工作69年
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构建是一件大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问题,不仅仅要强调生产力,还要花精力研究它的结构与核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一直在为此付诸行动,有些时候都是一个人在摸索,但并不感到孤独。我想,只要走下去,同道者会越来越多。而通过音乐、哲学等各个学科,我还是可以和五百年以前、一千年以前、一千二百年以前、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人对话,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
祝希娟
永远向前的“南国琼花”
祝希娟,电影艺术家,从事文艺工作63年
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很多演员苦苦追求了一生也难以碰到一个真正能发挥个人演技特长的角色,能遇到并把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对一个演员来说也就知足了。每当站在水银灯下,我就像进入了一个极其美妙的世界,一切是那么叫人陶醉;每次观看样片的时候,我仿佛看着自己的影子在表演或者是孪生姐妹在演出。这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极其冷静地挑剔着表演上的毛病,内心就充满了追悔和痛苦;当我站在舞台上演出,却欣喜若狂,原因是观众的笑声、掌声和每一个细微的反应,都深深地渗透在我的表演之中,能从观众的反应中检验自己的表演,改进自己的表演。
黄伟宗
珠江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者
黄伟宗,文学家,从事文学创作65年
我这个人谈不上什么伟大之处,我就是想做事而已。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理解“人过留名”的意思,不是为了名气做人,也不是留虚名,虚名是留不下的。“留名”是留实名,是做过实事、好事之名,才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来。所以,“做事过一生”是我做人的信条。三十年前,我在散文集《浮生文旅》后记中写有两句话:“双文化情写天涯,一心耕耘度浮生。”其中,“双文”指的就是论文与散文,也是我做事的主要方式。这组诗里还有几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不用自己用。山重水复路何方?走得一程是一程。”别人怎么看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
黄树森
广东本土文化研究的“掘宝人”
黄树森(林蓓之),文艺评论家,从事文艺工作64年
我曾经对文学评论总结过一套心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八个字:正心诚意,与人为善。我一直说,好的文艺评论,就像一个人想要过河的时候,我刚好有船,就把你渡过去;你需要睡觉的时候,我就给你一个枕头。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这么一个摆渡人的身份。所有的文艺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辩论和交锋,不是非得争个对错输赢,主要还是一种观念上、 看法上的交流和切磋。何况文艺评论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没有谁的意见是绝对正确的。多元并存,众声喧哗,这本来就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
黄俊英
相声是开在粤语土壤上的花
黄俊英,曲艺表演艺术家(粤语相声),从事文艺工作71年
我刚刚做完从艺70年的专题晚会,我会一直演到自己身体不能演了。身体不好的话,想演也力不从心了,但如果身体好的话,我就想一直演下去。为什么呢?我曾经在很多媒体上表达过,我离不开粤语相声、小品,粤语相声、小品也离不开我,我会为粤语文化事业奋斗终身,奋斗到最后一刻。近几年,我们在南海把粤语相声引进了幼儿园,这个传承的工作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让幼儿园的教师都爱上粤语文化,我曾经给越秀区、荔湾区的幼儿园教师们上课,我跟他们讲传承粤语文化的重要性,要让教师们知道粤语文化的影响之大,让他们重视。
黄壮谋
为一代粤剧名腔发展推波助澜
黄培(黄壮谋),戏剧艺术家(音乐设计),从事文艺工作80年
看现在的一些戏,我常感觉配乐的声音太“抢”,大概因为演奏员不熟悉演员唱的什么。其实,该收敛的时候就要适当收敛,要有强弱对比。配器的演奏员是否熟悉粤剧很重要。另外,音乐描写感情要到位,比如表现高兴、悲壮、伤心等情绪,要尽量发挥音乐特性。但是在演员唱的时候,乐器就不应该喧宾夺主了。此外,有的演员声音很响,有的演员声音不太响,演奏的时候都要注意配合。所以,做粤剧音乐要记住的是,我们是伴奏,是衬托,而不是演奏,不是主角。
董智勇
广东影视“黄金时代”的耕耘者
董智勇,电视艺术家(影视策划与制作),从事文艺工作60年
新媒体时代的观众,对影视娱乐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看“哪个台”了,更重要的是看“什么内容”。剧本创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创作的源头。离开了这个基础,什么都建立不起来。没有好剧本,即使拥有再好的演员、再多的资金,也是大厦将倾。要具有前瞻性,舍得下苦功夫,才能做出真正的好剧本。时代在变,艺术的基本规律不会变。
扫描二维码购买《大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