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个人办教育二十多年的观察

2025-03-24 16:23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一棵菩提树,从花盆到花坛,到最后回归大地,树的成长尚且需要合适的空间,更何况人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正是如此。

  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校董、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董事长凌国强先生,以校长和老师之外的身份,基于个人办教育二十多年的观察,通过第三视角口述而成《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一书。理念别出心裁,足以启发读者与他一起思考教育,刷新和深化对教育的认知。

  《礼记·大学》提出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了中国求学之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育与个人、教育与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教育与社会,是中国治学的永恒主题。本书共分六章,除上述四大关系外,增加了“教育·学校”“我为什么办教育”两章,以第三视角,探讨教育的多维价值。

  书中梳理了凌国强先生的系列教育思想,从深圳布吉凌氏先祖重教育、办学堂的历史讲起,讲述凌国强先生办学的历史渊源、初衷、理念、过程以及对教育行业的深厚感情,从中可以窥见凌国强先生的家国情怀和对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也期望予以广大教育行业从业者、家长等全方位的教学建议。

  作者简介

  凌国强,中国人民大学校董、深圳市龙岗区慈善总会会长、深圳市百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董事长。出版口述作品《心明》。

  精彩书摘

油灯下的父亲

  我为什么办教育?前面我已经讲了大背景,现在我着重讲小背景,这个小背景的主题是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父亲重教育、重知识,毫无疑问,这个小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我投身教育事业。

  凌道扬与他这一支的后人,大多移居香港和海外,留在深圳布吉的凌氏,多以务农为生,到我出生和接受教育时,布吉凌家早已不见往日的辉煌,凌家重教育的传统貌似已经潜藏起来。为什么我说的是潜藏,没有说消失呢?因为这个传统还流淌于凌氏族人的血脉之中。成长过程中,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家族长辈经常会自豪地跟我和我的同辈提起凌启莲、凌善元、凌善安、凌道扬等先辈,提起凌家历经一百多年养成的重教育的家风,提起教育之于此前布吉凌家崛起的重要性。长辈们讲得多了,继承这个传统的想法逐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那时的我就坚信,只要一代代继承这个传统,布吉凌家一定会再次崛起。

  在《心明》这本书中,我回忆了当时家里的窘境:“小时候,我家穷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在整个深圳,我家排第二,也没几家能排第一。”穷就算了,最难受的是穷的同时,我的身体还非常差!我小学二年级得了脑膜炎,家徒四壁又病得东倒西歪,所有的所有好像都糟糕到了极点,现在的孩子是无法想象当时我和我家的那种窘境的。直到今天,每当我回忆起那段经历、那种窘境时,也还是会一再地感慨生活的不容易。正是小时候的这段经历,让我特别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扯远了,我们回到正题。正如我上面讲到的,布吉凌家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流淌于凌氏族人的血脉中,所以即使条件艰难,我父亲也还是非常重视对我们这一代的教育。

  我的父亲和母亲,文化水平都很低,父亲稍微好一点,至少可以自己写自己的名字,母亲不要说自己写自己的名字了,她甚至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父亲总是对我们兄弟几个说:“你们拿的笔跟我拿的锄头一样,都是能挣钱吃饭的。我年纪大了,只能靠锄头过日子了,你们不一样,将来一定要靠笔吃饭。我和你母亲拿锄头的辛苦,你们应该看得见,拿笔轻松,还不用风吹日晒,将来的路怎么走,要靠你们自己选择。”

  1983年初,我即将初中毕业,那时候深圳已经有了一些“三来一补”企业,考虑到家里的窘境,我打算去工厂上班,以此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还计划报考师范学校(中专),如果能尽快毕业出来当个老师,不仅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还能实现我一直以来当老师的梦想。记得在一个晚上,我把这些打算同父亲讲了。那个晚上,可能是煤油灯照映在父亲的脸上,也可能是父亲听完特别生气,总之,父亲的脸通红通红的。他严肃地说:“不读书有什么出息!咱们家再穷,你也要把高中读完。”后来我仔细想想,这些话从父亲口中说出来,应该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毕竟他也是深受布吉凌家重教育传统影响的一代人。当晚父亲之所以这么生气,可能是因为我的言语中透露了一种无奈。

  在父亲的坚持下,我读完了高中,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我在高中学到了可以拓宽我视野的知识,让我有机会更好地认识世界、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我的高中学历也帮助我拿到了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高中毕业后,我当过公安,做过村支部书记,后来又下海创业和兴办学校,可想而知,没有高中的知识和学历,我很难获得这些宝贵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经历。没有这些工作经历,我后来肯定也不会有能力办学校、办教育。所以我想说,没有父亲对教育的重视,我的人生一定是另外的样子;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我的人生一定不会这么明朗。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他在我心中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可以总结成两点:一点是父亲把凌家重教育的传统传到了我的身上,我在接受好的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对教育重视起来;另一点,我从重教育传统的受益者转变成了重教育传统的传播人,我还将重教育的传统传给我的下一代,也把这个传统通过办学的形式传给凌家以外的千千万万的孩子。前面我提到,我办学的小背景是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现在看来这个小背景是有无穷大的力量的。

扫描二维码购买《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扫描二维码购买《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