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教你写诗,领略格律之美,直入创作之道

2025-03-24 16:23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诗词格律,宛如一座古老建筑的基石,支撑着整首诗词的架构。格律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它既是感受诗词艺术美的必要条件,也是诗词学习的难点。

  诗词美在哪里?哪些语词体现出什么美?怎样模仿古人写出像模像样的诗词?

  《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一书,是学习诗词格律写作的入门教材,由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诗歌文献方向)博士、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教师韦盛年编写。书中从品读欣赏到模仿写作,带读者领略格律形式之美,直入诗词创作之道。

  书中提出,打破对诗词创作的神秘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古典诗歌的日常写作确实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也由于各种古代诗歌创作传奇故事的流传,如王勃挥笔而就《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等,对普通人来说,古典诗歌创作多少是带着一层神秘感的。但是,现代人也可以写出不亚于古代大诗人的诗作。书中从学生诗词创作中的难点出发,提供了一套易学易懂、简洁明了而又不失艺术特色的方法,详述近体诗、词的格律,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创作。

  本书重在从学生诗词创作中的难点出发,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包括如何简要、牢固地掌握平仄规则,如何辨别入声字,如何从模仿入手进行创作,如何使用典故、写作对仗、选择词调和韵部,等等。除技术层面的介绍,本书行文有相当篇幅着眼于诗词之鉴赏,强调诗词的音乐性,结合格律及创作实践,让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深刻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作者简介

  韦盛年,男,壮族。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诗歌文献方向)博士。师从岭南文学文献学者陈永正先生。现任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教师。教授古代汉语、诗词格律与写作等课程。《全粤诗》第五、十一、二十一册主编。承担省社科项目“黎遂球诗文集校点”。

  精彩书摘

写作练习实例

  笔者这里展示写登山的一首诗的过程,即如何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来谋篇布 局,如何调整句子,用省略、错位等方法,寻找合适的词语使之合乎格律的要求,把这首诗创作出来。我们把这座山定为火炉山,它坐落在广州天河区,离我们身边比较近,有亲切感;登山的时日为重阳节,这样更生活化些,诗题就定为“重阳登火炉山”。

  起:点题,把重阳节里来登火炉山挑明。

  承:接上两句,写登山路上看到的景象。

  转:不写景了,要有转折,可以写人事,也可以写情,这里我们两者结合起来写。

  合:简单就登山作结就好,把作者登上山顶后的感受写得深刻一些。

  结构好全篇后,我们把内容细化。开头就写火炉山多少还是远离了闹市,重阳节这天特意来攀登。因为诗题已有重阳,诗中没必要再写,于是我们第一句就写“佳节人多登”好了。路上看到好多登山的老人步伐矫健,都不用拄杖,一路向上登。而孩子就更活泼可爱了,争先看谁更快。我(作者)看到走石阶路的人太多了,心里爱着僻静,于是独自一人找寻小土路向上登。最后登上山顶,虽然只是座小山,但登到上面后,也感心情愉悦,情怀得一时的放纵。

  我们不妨就上述意思,随意写出诗句来,先不考虑平仄、押韵的问题,但中间两联意思的对仗通常要考虑到,否则后面很难修改。好在这四句在总体谋篇布局时已有相对的意思。于是先写出下面的诗句:

重阳登火炉山

群峰远闹市,佳节人多登。

老人不策杖,儿童争先上。

石阶满人声,土路我独行。

小山虽不高,登临亦纵怀。

  把意思表达出来后,我们要考虑押韵的问题,因为只要韵部一定,许多文字就得固定住,如果漫无目的地改词语,最后再找韵部,改动就会很大,有时不得不从头再起,比较麻烦。如果在写诗时突然有了灵感,已经找到了一句很妙的诗句,不可更改,那么就要就着这句诗来寻找别的句子,韵部就得照着已得的妙句来选择。

  刚开始笔者随意选择了几个韵部的字,一时也决定不下。后来考虑第三联时的对仗时,找到一个句子:石阶人济济,野径我闲闲。平仄对得上,句子也还不错,于是就定下来了。韵部于是就只能选择十五删:

  【十五删】删潸关弯湾还环鬟寰班斑颁蛮颜奸攀顽山鳏间 (中间)艰闲(安闲)娴悭孱潺殷 (朱殷)患

  这个韵部的常用字不多。只能在这里面选,于是第一联马上就可以写出:

  群峰远闹市,佳节共登攀。

  老人、孩子都在热闹地登山,这一联怎么用这个韵部的字来表达呢?不好找。笔者最终只能用“班”这个韵字。班有“序列、排列等级”的意思,于是写出:

  白首不扶杖,顽童争列班。

  这里考虑到平仄的问题,勉强用了“列班”二字。本来用“顽童争头班”在 意思上会更合适,但“头”字那里必须用仄声,这个词语不好找。找不到平仄合适的词语,不管古今,都是写诗时会遇到的问题,好在古人为此早就编撰了工具书,可以查用。

  写诗时寻找合适的词语,有两种情况:一是已定首字而找尾字,这时可查《骈字类编》;一是已定尾字而找首字,这时可查《佩文韵府》。这两本书都提供了大量意思相同或相近而平仄不一样的词语供写诗时参考。当然了,这两本书都太过浩繁,比较简洁的韵书 (如《诗韵合璧》)会以韵字为中心,撮录有这两类词,也可备查。

  但今天我们有更趁手的工具,即用智能手机直接查“搜韵”和“诗词吾爱” 这两个App,它们提供了“对仗词汇”查询、“典故词汇”查询、“知首字,查尾字”或“知尾字,查首字”的功能,还可以用查询全文的方法查询古人诗词中的用语,这样可以查找许多相关的词语,供我们写诗时参考,非常方便。

  通过这两个工具,我们发现除了“列班”一词,还可以用“首班”一词。则诗句也可如此:

  白首不扶杖,顽童争首班。

  意思还是对的,虽然可能诗句不够好,但我们首重在先写出一首完整的诗歌,所以先不计较那么多。

  最后一联,要保留原来的句子不好办,因为韵字不好找。于是只能多少改变句意,最后斟酌之下,改成:

  凌顶览山小,已忘独步艰。

  “凌顶览山小”是把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缩成一句。这也是写诗时常用的法门之一:把古人诗句的意思变换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变换得太过直接,不够好。但初写诗,先不计较那么多,成句即可。

  于是一首诗就出来了:

重阳登火炉山

群峰远闹市,佳节共登攀。

白首不扶杖,顽童争列班。

石阶人济济,野径我闲闲。

凌顶览山小,已忘独步艰。

  构思中间,为了平仄、对粘的规则,词语也要更换。比如初稿“老人”是平声,不能用,于是改换成“白首”;“不策杖”,“策”应用平声,于是改为“不扶杖”。总之,多用换字法。不合平仄的字,换成合平仄的意义相同的字即可。多换位,不合平仄的字或上下换位,或上下两组词语调换,并不一定影响句意。如“千山万水”改成“万水千山”,意思不变,而平仄发生变化。汉语组词特别灵活,这为我们调整、变换词语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最后,注意全句、全联调整。最终总是可以调整出一首合乎格律的小诗的。可能没有那么好,比如这首诗不够合格的地方是“白首不扶杖,顽童争列班”一联对仗不够工整,但大体上是一首合乎格律的五律,多少像那么一回事。

扫描二维码购买《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

扫描二维码购买《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