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甲天下,广州最美是南沙……五羊中环东望洋塔,粤港澳是一家。”这是歌曲《同心圆》里的歌词,歌唱的正是“湾区之心”——广州南沙。
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2022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面向世界的湾区之心: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研究》一书依据《南沙方案》的指导精神,对南沙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摸排,为南沙建设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明晰合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本书首先从优势基础、空间布局、优势产业分布三个方面对南沙开展粤港澳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明晰了粤港澳合作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横琴和前海两个粤港澳深度合作区作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对比分析。接下来根据《南沙方案》部署的五大重点合作任务,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1)南沙在开展粤港澳全面合作方面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2)与前海和横琴两个合作区相比,南沙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谋求差异化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3)在《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务上,南沙分别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精确设定并落实五大任务的工作思路?
(4)围绕五大任务,有哪些重大、重点项目可作为工作推进的抓手?
基于以上问题,本书对相关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南沙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与此同时,本书对涉及南沙发展的公开报道、政策性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围绕以上问题进行提炼归类。尤其是在合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方面,对《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重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逐一对照查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识别,并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鲁晓东,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岭南学院副院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精彩书摘
南沙参与粤港澳全面合作的优势基础
(一)多重政策叠加利好
南沙是广州市发展机遇的汇聚之地,自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南沙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广东经济建设的辉煌进程中一路向前,2005年南沙建区,2012年和2014年先后获批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
南沙区是广东省目前唯一一个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 多功能于一体的行政区域,凸显了南沙在国家、省、市区域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作用。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南沙区的发展再次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与此同时,南沙还是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湾区粮食分拨中心等对外合作平台,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也已于2023年12月获农业农村部正式认定。多重的政策叠加为南沙区带来多重利好。
“多区叠加”有利于南沙发挥财政、金融、保险、税收、通关、检验检疫等政策组合效应,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释放在要素流动及其区域格局重组中的“外引内联”作用,与国际优势产能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助力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服务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有利于增强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枢纽节点,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兼具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商贸会展、科技合作、经贸往来等功能的国际枢纽平台。
(二)地理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备
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特征,赋予南沙大城郊、大辐射、大链接的空间优势。
在基础设施方面,南沙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联结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珠三角、面向世界的世界级交通枢纽。南沙拥有世界级海港资源,国际航运网络持续纵深推进。截至2021年,南沙区累计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167条,其中外贸航线135条,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世界前21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全部进驻南沙港区,邮轮出入境旅客量居全国第三。
对内物流网络日益顺畅。自大湾区“海陆空联运”项目实施以来,高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等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强化了南沙与广州主城区、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的快速连接。南沙区方圆100千米内汇聚了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国际机场。轨道交通方面,截至2023年1月,南沙已建成4条线路——南沙港铁路、广深港高铁、广州地铁四号线、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均已开通使用;在建的深圳至江门铁路正加快建设,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有序推进;在高快速路建设方面,南沙大桥已建成通车,目前在建的有南中高速、深中通道等。随着2024年南中高速和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两岸的过江通道交通压力将得到较大改善,深圳到南沙的通达时间也将压缩至半小时以内。南沙片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正在逐步成为湾区交通枢纽中心。
(三)对外开放程度高
南沙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具有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扩大开放,构建自由开放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方面的先行先试优势,这将让南沙迎来构建内外统筹、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国际合作“一盘棋”工作格局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全面释放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改革红利。
2022年1月印发实施的《南沙自贸片区对标RCEP CPTPP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点措施》提出全国首个对标RCEP、CPTPP双协定的自贸试验区集成性创新举措,体现了南沙自贸片区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上的先行一步,将是南沙率先实施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纲领性文件。
(四)产业布局科学高端
在广东的各区产业发展中,南沙利用后发优势以及叠加的多重政策利好,积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突出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导向,面向全球集聚资源要素,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高端制造、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生命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
(五)高端要素集聚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南沙位于广深港和广珠澳科技创新“人字形”走廊的交汇点上,是创新的核心集聚区。南沙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初步形成“一廊十核多节点”的重点创新载体,聚集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加强与香港、澳门的合作连接全球创新资源,向区内产业提供全球最高端、最前沿、最权威的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信息等先进要素。
与此同时,南沙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南沙正在全力高标准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构建“1+1+3+N”科创平台体系。目前十多家中国科学院系科研机构及创新平台落户南沙,77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进驻华南技术转移中心,16个院士团队汇聚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扫描二维码购买《面向世界的湾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