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四海同根》:集侨胞之力,兴千秋之业

2025-03-24 16:23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本书聚焦人和华侨的历史文化和家国精神,通过纪实写作故事化地讲述了人和华侨的奋斗历程、典型人物、文化精神等,赋予人和华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能够引发广大华侨华人的共鸣和启迪,有利于传承华侨文化,赓续华侨精神。

  《四海同根——白云区人和镇华侨文化史话》以史话的形式讲述了人和华侨四海拓荒、高馆张灯、情系桑梓、文化筑梦的历程。本书分为“侨乡筑梦”“四海开拓”“侨团春秋”“情系桑梓”四章,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和侨乡的形成和发展、人和国际移民的历史与现状、海外重点侨团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时期海外乡亲对侨乡的贡献等,展现了人和华侨家国情怀与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

  中共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委员会是白云区委的派出机构,是人和镇开展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核心。

  精彩书摘

张应龙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都市侨乡,广州辖区内的地方侨乡主要有番禺、白云、花都、增城等。白云区目前已发展成为广州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余万,归侨侨眷侨属25万余,分布在世界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白云籍侨团有80多个,其中12个是百年侨团。人和镇是广州重点侨乡,尤以鸦湖、蚌湖为重点。人和侨乡的形成与广东其他地方一样,约形成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上半叶。近三十年来,随着广州社会经济和都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和镇实现了从乡村侨乡到都市侨乡的华丽转变。

  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海外人和侨胞的地域认同也逐步发生变化。早期人和华侨习惯称自己是“番禺人”“禺北人”,或称自己是“鸦湖人”“蚌湖人”。2011年,我访问新西兰惠灵顿番花会馆,那些老侨自称祖籍地是“北番禺”“上番禺”。而在加拿大温哥华,白云区先侨建立的地缘会馆叫“禺山总公所”。随着番禺成为广州市辖区,“北番禺”的地缘认同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白云区。如今,人和侨胞一般称自己是“人和人”或者“白云人”了。从乡村侨乡蜕变为都市侨乡,必然对其原来的文化光谱产生影响,这些由乡村侨乡蜕变过来的侨乡,其文化光谱以乡村文化为底色,以都市文化为主色。白云区人和侨乡是研究从乡村侨乡到都市侨乡蜕变的优秀样本,因此,研究人和侨乡文化的变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乡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广东各地编撰了许多地方华侨志,这些华侨志都单列侨乡的章节,论述当地的侨乡文化。不过,还是有很多侨乡没有编撰华侨志,而镇级侨乡的研究尤为薄弱,因此,《四海同根——白云区人和镇华侨文化史话》的编撰和出版,既是可喜可贺又是难能可贵的。

  《四海同根——白云区人和镇华侨文化史话》全书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为“侨乡筑梦”,第二章为“四海开拓”,第三章为“侨团春秋”,第四章为“情系桑梓”。四章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结成一体。作者克服资料匮乏的困难,重点叙述人和侨乡的形成和发展、人和国际移民的历史与现状、海外重点侨团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时期海外乡亲对侨乡的贡献等。其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可读性高,是一部难得的乡土侨乡文本。

  该书的谋篇布局和书写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史话的形式,比较灵活地阐述人和侨乡在移民活动、社团组织、华侨与侨乡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这既不同于学术著作的规范,也有异于地方志书的体例。它以扎实的史料和明快的笔触,使读者得到愉悦的阅读享受。二是聚焦人和侨乡的研究。全书大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叙述人和侨乡的起源和变化发展。即使第三章是研究社团的,也主要是论述蚌湖乡保安和华侨通讯处和鸦湖乡华侨幸福会这两个立足本土的社团,而不是像一般做法一样,以叙述海外侨团组织为主。三是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该书除了一般性叙述之外,重点对蚌湖乡保安和华侨通讯处、鸦湖乡华侨幸福会、大钟楼、著义小学校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这些重点对象的挖掘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人和侨乡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禀赋。

  作为重点侨乡,人和在外侨胞人数约20万人,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加拿大、新西兰和秘鲁为代表。如论人数,则数加拿大、新西兰占多。如论在当地华社的影响力,则以秘鲁最为突出。1912年,蚌湖乡保安和华侨通讯处就是加拿大华侨发起成立的,发起人数达1000余人。而在秘鲁,戴宗汉、沈根源等一批著名人和籍侨领和企业家,为秘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秘鲁华社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海外人和杰出侨领既是人和侨乡的骄傲,也是人和侨乡文化的特征之一。

  以前人和在国外的乡亲很多人从事农业工作。“农缘”似乎是人和华侨另一个重要历史传统。早期到新西兰的人和华侨在淘金热之后转向专业种植蔬菜瓜果,经营菜园成为人和华侨的主要职业。为了维护权益,他们还成立了新西兰华侨农业总会。在世界范围内,由华人成立农业协会的例子是非常少见的。时至今日,华侨华人在新西兰经营农业园的仍然不少。在秘鲁,大名鼎鼎的侨领戴宗汉,因对秘鲁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被秘鲁政府授予勋章。到了当代,人和新移民续写种植垦荒的传统,如在厄瓜多尔克维多,人和镇新移民伍氏姐弟就经营着规模宏大的种植园。可以说,农业是人和籍华侨华人几代人接力奋斗并取得傲人成绩的领域,并成为人和侨乡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本书所蕴藏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我对白云区或者人和侨乡的情况,接触较早但了解不多。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因经常参加广州市侨史活动和翻阅《穗郊侨讯》等侨刊,对白云区侨情有了一点认识。后因编撰《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 侨乡卷》,曾经有一段时间收集白云区的侨情资料,其中鸦湖、蚌湖、龙归等地的侨史引起了我的注意。大约二十年前,在荔湾区侨办干部的陪同下,我曾专门到和平西路、梯云东路等地方寻找当年保安和华侨通讯处、鸦湖乡华侨幸福会和广安(洪记)华侨通讯处的遗址。十多年前,我作为广州华侨博物馆筹建顾问,曾经到过人和、龙归调研,还建议把幸福会老招牌赶紧收进博物馆。在海外调研侨情时,我曾经访问过番花会馆、禺山总公所、秘鲁通惠总局、新西兰华侨农业总会等社团组织,见到一些人和侨胞。在厄瓜多尔克维多调研时,我还去过人和侨胞经营的种植园参访。于是,我对人和侨乡的印象也就慢慢丰满起来,但还是比较碎片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和侨乡的历史文化才有了更生动、更详细的认识。

  由于这些年我在主编《广东华侨史》,因此,自然联想到,如果我们跳出人和看人和,将人和侨乡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比较,那么人和侨乡文化的亮点会是什么?

  在我看来,蚌湖乡保安和华侨通讯处和鸦湖乡华侨幸福会是人和侨乡文化的主要亮点。蚌湖乡保安和华侨通讯处成立于1912年,鸦湖乡华侨幸福会成立于1916年,他们都是以广州为基地。这两个通讯处起初是作为侨汇信函的转驳处,后来逐步扩大功能,兴办实业,捐助家乡公益事业,集侨汇、通讯、住宿、慈善等事务于一身,这在华侨社团组织中是罕见的。有了通讯处,人和华侨出国时可先到位于荔湾的通讯处暂住,等候船期。而回国时也会到通讯处歇脚,顺便置办一点货物,再返回乡下。人和镇距广州市区商业繁华地区毕竟有几十千米之遥,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出国和回乡很难“一气呵成”,需要中转和接驳。这是通讯处的独特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通讯处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作用,积极帮助家乡发展教育,创办医院,兴办各种慈善公益事业。历经百年,愈来愈旺。人和侨乡的华侨通讯处,是国内与国外的桥梁,是乡村与都市的联结,是经济与社会多种角色的复合体,是研究华侨社团组织的独特样板,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当然,人和镇在都市化进程中,其文化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从都市侨乡的视角研究人和侨乡的文化变迁和产生的新特点,将是未来研究白云区包括人和镇侨乡的重要方向。

  是为序。

2024年11月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编委会主编、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