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山市南头镇党委、政府联合南方日报采编团队所做的民营企业深调研成果。调研组走进龙头企业,访问领军人物,寻找隐形冠军,推出了系列深调研产品,并聚焦破译南头“高亩产”密码,着手编写了本书。
本书全面展示了南头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专业镇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书中涵盖了南头镇目前最具行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发展案例、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访谈,深入剖析了南头镇在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南头镇。通过本书,广大读者能够认识南头、读懂南头,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找准未来方向、提振发展信心、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
中共中山市南头镇委员会,是镇一级党的机关,是党在中山市南头镇的基层组织,全面领导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南头镇,地处广东中山北部,面积仅25.74平方公里,是中山面积最小的镇。南头以全市最小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市第三的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税收超1亿元,孕育出3家百亿级企业和9家十亿级企业,牵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
精彩书摘
开篇
激荡40载·南头亿变
改革开放之后的40多年间,南海之滨风云变幻,伶仃洋畔潮起潮落。
地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扩容。2023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并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在这片岭南沃土上,广东人用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的锐气,抓住了天时地利的历史机遇,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之后,广东经济发展步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步伐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江海合奏、孕育出兼容并包而又开放务实精神气质的土地上,“唯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的评判逻辑正在逐渐失效。
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对于开发强度较高,土地空间资源相对紧缺的珠三角地区来说,“以质量论发展”“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地均已着手建立健全“亩均论英雄”的目标导向和政策体系,逐项细化研究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亩均投资等指标。
放眼大湾区,在孙中山的家乡中山,就有一个典型的“高亩产”镇域经济样本——南头镇。
南头镇是中山市面积最小的镇,却连续多年成为全市工业产值“亩产”最高的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三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年税收突破1亿元。
在中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数十年间,南头镇坚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依托本土经济、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实现内生型增长,让中山家电等“中山制造”畅销全国、走向世界,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南头乡”,到一个以百亿家电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城镇的大跨越。
如今的南头镇,以智能家电主导产业强链,以大健康和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补链,以绿色化工、精密制造、钟表电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产业建链,逐步形成百亿级“头雁”领航、十亿级“强雁”带动、亿元级“群雁”支撑、中小微“雏雁”齐飞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对于千千万万正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普通城镇来说,南头镇,是一个可借鉴、可参考的典型“高产”样本。南头的“亿变”,不是一部偶然的“小镇成功学”,而是解析新时代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的钥匙。
为什么是南头
为什么是南头?是时代造就了南头,也是南头造就了自己。
1978年前的南头,是个极为普通的传统农业镇。在这里,甘蔗、蚕、桑、塘鱼是主要作物,种养业支撑起来的农业,是整座小镇的经济支柱。到1979年,南头镇的农业产值占三产的比重仍达到52%,现代化的工业还是“一片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头镇开始转向发展规模高效农业。但随之而来的农业发展与土地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土农业土地越来越难以满足种养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红利和商业机遇接踵而至。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南头第一次迈出了从传统农业镇向工业镇转型的步伐。
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进取精神名列“广东四小虎”之中。南头临近珠江水系出海口,是中山的“北大门”,“咸淡水文化”源远流长,击水破浪、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传承至今。
在南头人身上,能够看到中山人敢闯、敢拼、敢试的典型气质。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南头人就大胆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1979年,南头人借助当地桑基鱼塘兴盛的资源优势,在穗西村创办了中山县南头缫丝厂,收购本地乃至周边地区农村生产的蚕茧,制作成生丝出口。这家企业一度拥有员工600多人,成为南头早期规模最大的一家社办企业。到1982年,南头缫丝厂与中山缫丝厂两厂的桑蚕生丝年产量已经达到267吨,创造了中山缫丝业有史以来的最高生产纪录,这也为后来南头乃至中山的纺织制衣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汲水村的故事,更加跌宕。改革开放初期,南头的汲水村就办起了米酒厂,为南头村办企业开了先河。这家小厂存续时间不长,但可贵的是,汲水村后续又凭借村集体的力量,创办起茉莉花茶加工厂、乳酸饮料食品厂,后者甚至成为中山乃至全国乳酸类快消食品行业的先驱。
南头“创一代”们的故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上,留下了闪亮瞬间。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分别向前、向后纵观40年,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一样的南头。前40年间,南头与珠三角地区的其他传统农业镇一样,甚至因为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更显落后。后40年里,南头大胆进取,挺进工业等多个未知领域,在失败与成功中闯出了自己的路子,胜利实现了农业镇的工业化转型,进而推动城镇化,迈进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40年翻天覆地,从传统农业镇走向工业强镇,这样一个极具“平民”气质的小镇,为观察珠三角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