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江?对于不同的人,九江意味着什么?对于土生土长的九江人来说,这里是最亲切、最温暖的家园;对于外地人来说,这里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岭南水乡的具象化呈现;对于港澳和海外乡亲来说,这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家在九江》是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在南海区九江镇进行乡土文化调研,所获成果结集而成的图书,全书提炼了体现九江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化特性的十个关键字,分别是江、围、渔、商、儒、酒、龙、侨、产、乡,形成十个篇章,集中回答“什么是九江”这一命题。十个篇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篇章围绕关键字,分成概述、人物访谈两个部分,同时穿插大量老照片和现代照片,图文并茂,从不同维度对九江某个侧面的特质进行深入剖析。十个篇章共同组合,向读者呈现一个更立体、更人文、更具韵味、更让人魂牵梦萦的九江。
本书将记者采写的主观视角与人物讲述的客观视角相结合,追溯九江的悠悠历史,展现九江的当代风貌,文风清雅,有叙事感。这份九江乡土文化调研,深入探析了九江的乡土民情,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挖掘的一个独特的镇域范本。
可读可感的南海九江自然人文风物志
全书分十个篇章,从九江的地理水土、农业产业、历史源流、乡风民俗、侨乡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呈现了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自然人文风貌。行文浅近顺畅,颇有叙事感,搭配大量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投入沉浸式阅读,对九江古往今来、方方面面形成充分的感知。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独特镇域范本
九江镇位于作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佛山南海区,这里通江达海、底蕴深厚、侨胞众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被称为“小广州”。本书编写团队深入九江调研乡土民情,呈现出一份新时代“乡土中国”的九江样本,为广东各地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贡献了独特经验。
以百姓口吻娓娓道来的岭南乡土故事
编写团队精心挑选与各篇章内容相关的典型人物跟踪访问,呈现出一篇篇以该人物第一人称口吻讲述的人生故事,以亲切朴实、饱含情感的笔调,展现出在这些人物眼中的九江,以及他们在九江成家立业、奔康致富的经历,生动描绘出一幅人与城协同成长、融合共生的美好图景。
作者简介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九江镇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宣传、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工作的政府部门。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南方日报社派驻佛山的业务机构。
精彩书摘
江
江从何处来
苏广元走过最远的路,是从西江的这边,到达西江的那边。
在2000多公里长的西江最宽阔的江段,他驾驶的渡船是连接九江镇与江中小岛海寿岛的唯一交通工具。早上5时到晚上9时,每趟1800米,每天往返36趟,他走了24年。
从海寿岛渡口顺流而下,6公里外的九江镇沙口公园边上,数十艘渔船肩并肩靠在岸边,跟随着波浪此起彼伏地舞动着身躯,矫若游龙。沙口社区2000多居民仍有三分之一的渔民,古老的“水上人家”早已上岸,但靠江吃江的传统仍深深刻在基因里。
从地图上看,95.25平方公里的九江镇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西江、北江犹如两条手臂,将其紧紧环抱。千百年来,大江大河不仅形塑了九江的地理根基,更融入九江人的生活,铸就了九江人独特的地域性格。
九江因江而名。江,从何处来?
大 江
【如果梁华英有机会从九江出发,沿西江溯流而上,会发现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江,无论地理空间上的辽阔,抑或沿途所滋养流域面积之宽广,都远超想象。】
昏暗的机舱内充斥着柴油味,发动机的咆哮声争先恐后地往耳里钻。
这是一艘核载318人、15辆小车、7辆大车的渡船,是江心小岛与陆地唯一的联系。作为“摆渡人”,苏广元熟悉船上的一切,日常渡船出现小故障,他都会自己动手排查维修,确保万无一失。
每天清晨5点,首班渡船都会从海寿向北开往九江。作为土生土长的岛民,苏广元2000年进入渡口,1800米的航线每天跑36趟,寒来暑往,全年无休,每年的航程可以绕地球一圈,这让他成为最熟悉这片开阔水域的人。
从渡船二楼驾驶室向外眺望,阳光正好,辽阔的西江静水深流,和风吹拂,江水的鲜活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江上船来船往,一艘沙船溯流而上,巨大的船体被雪白的沙堆压得弯着腰,吃力前行。
比起苏广元工作的两点一线,56岁的疍家渔民梁华英与西江打交道的时间要更长。古老的“水上人家”以江为家,梁华英年轻时和丈夫出门捕鱼,常常一去就是十几天,偶尔靠岸买上一个星期的菜,其余时间都在船上度过。
从西江更下游的新会嫁到九江来,看着滔滔江水,她偶尔也会好奇,这条自己每天打交道的江,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梁华英有机会从九江出发,沿西江溯流而上,会发现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江,无论地理空间上的辽阔,抑或沿途所滋养流域面积之宽广,都远超想象。
九江,这个与水息息相关的名字,它的诞生与大江大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云贵高原山峦起伏,像大海上一股股凝固的波涛,屹立天地间。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区马雄山上游的南盘江,穿越高山峡谷,蜿蜒前行,途经云南、贵州、广西,沿线雨量充沛,大小支流汇入,至梧州由桂江汇入后,始称西江。
西江进入广东省境内,再次得到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等主要支流补给,一路成长壮大,至三水思贤滘,与北江相通,豁然开朗。历经2000多公里跋涉,成为中国第三长河、第二大河——珠江的主干。
自思贤滘始,西江、北江进入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内,河道纵横交错,主干水缓江阔,一路没受太多阻碍:北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在与西樵山擦肩而过后,流经沙头,一路向东,从广州番禺、南沙入海;西江则在鹤山遭遇大雁山阻拦,顺势拐了一个90度的弯,一路朝南,径流在珠海磨刀门汇入大海。
拐弯处,西江2000多公里河段中最宽阔的江湾于此形成,两岸相距3.8公里。在珠三角,很少可以看到如此壮阔的江景。
小 城
【九江坐拥西北两江达22.5公里的江岸线,奠定了“大江小城”的空间格局。】
滔滔江水,塑造、影响着九江的一切。
千百万年来,西江、北江夹杂着巨量沙土奔流入海,展开一轮轰轰烈烈的“填海造陆”运动。在两大干流的冲刷下,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不断南移,面积不断扩大,原来被海水阻隔的岛屿逐渐连成片,汪洋大海化身为南粤内陆的蛮荒之地。
九江的地理根基,在两大江河的持续补给中,孕育而生。但文明的形成,仍需岁月沉淀。
1000多年前,沙头先民率先从北江登陆,在沙丘滩围村造田,繁衍生息,以渔耕和饲蚕为业。
800年前,九江先民从南雄珠玑巷出发,乘排筏经浈江、北江顺流而下,流至九江境内大洋湾畔,江面风浪大作,排筏散破,搁在大洋湾浅滩上,便上岸结庐而居。
此时的天地是新鲜的。
地处大陆南端,九江呈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太平洋季风带来充沛雨量,每年4—10月为洪水季节,5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台风活动频繁季节,风灾、水灾频仍,加上域内土地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属河网低洼地带,并不适合耕作。
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九江先民并未屈服,随着中原移民的进一步涌入,九江先民联同周边乡民开始筑堤围垦,围越圈越大、越围越固,在与自然的竞争中开辟了一片天地。为了组织和实施这一浩大而繁杂的水利工程,地方村社和宗族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自此,文明的种子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关于九江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九江先民最初登陆时看到江边有9条河涌,于是命名为九江;也有说法认为九是一个概数,代表多的意思,九江因水网发达而得名。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与水息息相关,江与水贯穿了九江的整个历史。
作为佛山少数同时有华南江河大动脉西江和北江流经的镇,九江坐拥西北两江达22.5公里的江岸线,奠定了“大江小城”的空间格局。
今天的九江,面积95.25平方公里,东部与顺德交界,南部与新会、鹤山相连,西部与高明、西岸隔西江相望,北部与西樵接壤,扼守佛山南大门。
25万人生活在这座“大江小城”之中,伴随潮水声作息工作、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