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品读汝湖》:乡村振兴实践的深情书写

2025-03-24 16:23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汝湖镇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东北部,是七女湖起义的策源地,素有“东江商埠”之美誉,汝湖渔歌、舞稻草龙、仍图闹元宵等民俗被列入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党建引领+精准帮扶+产业融合+联农带农”的乡村振兴驻镇帮扶模式,使汝湖的发展步伐沉稳而坚实。

  文学是时代的镜像,《品读汝湖》是汝湖以文学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项成果,全书辑录惠州市作家创作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内容涉及汝湖的古风、水韵、山色、美湖、秀江、丽湾、靓滩、渔歌、甜玉米、稻草龙、非遗传承、创新团队、弄潮个体等,既书写汝湖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又展现汝湖的发展新貌与乡村振兴成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案例,激发读者对振兴乡村的热情、希望和动力。

  《品读汝湖》是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以文学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项成果,旨在通过文化的力量激发乡村新活力,挖掘和发扬汝湖的资源禀赋。本书作品均由惠州市作家根据汝湖的文化特色和乡村振兴情况创作而成,包括散文20篇、报告文学9篇、诗歌21首(组),详细记录了汝湖近年来在项目建设、产业扩展、生态人居、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本书通过不同风格和不同视角的作品,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格局视野,展现汝湖的自然美景、发展新貌与乡村振兴成果,宣传汝湖品牌、助力汝湖发展。

  作者简介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建帮扶团队对口帮扶惠城区汝湖镇,组织开展“助推乡村振兴  讲好汝湖故事”系列活动,形成线上线下宣传矩阵,挖掘和发扬汝湖资源禀赋,激发乡村新活力,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惠城区汝湖镇人民政府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展示惠城区汝湖镇乡村振兴成果,展现汝湖自然、人文、历史故事,宣传汝湖品牌,助力汝湖发展。

  精彩书摘

汝湖古色

曾  平

  一

  七仙女的传说,在岁月的语境里,被一圈一圈放大、羽化,美丽了千年。

  壬寅初秋,沿着稻草火龙和疍家渔歌的方向,一行文友走入汝湖。东江之滨的万缕热风,吹软了我们每一双耳朵,洗耳恭听,一阕关于汝湖前世今生的华丽颂词,在八月的阳光下徐徐翻开。

  二

  溯江直上,来到传说由七仙女飘落下来的裾裙化成的上围村和下围村,极目所至,仙气飘飘,紫霞满天。故事格外令人陶醉,以至所有人都相信,仙女们裙布上的五色丝线,已编染出锦绣田园阡陌埂垄间的七彩稼穑;仙女们散发出来的袭人芬芳,正氤氲着乡间村舍的花红柳绿、白墙黛瓦。

  吴黄山上,七仙女依然在面对百里青峰端着茶杯品茗吗?一定是千载一贯的神定气和,手拈兰花而悠然自得。石窝村和葛岭村旁,天将王灵官站立成最巍峨的山峦,手执钢鞭圆睁双眼,驱除鬼怪妖魔,护佑四围百姓,让一方水土四季无恙。

  七仙女化作的七女湖,碧波荡漾得让人心旷神怡。白鹭湖、洋朗湖,将仙境和人间自然衔接,过渡完美得天衣无缝,一切并未隔世。昔日的穷乡僻壤,历经凿山劈岭开路架桥,拓展成宜居之地,成为现代惠州人的向往。风光旖旎的青山绿水间,白鹭似仙女在翩翩起舞,一只,又一只;一群,又一群;一行,又一行……

  三

  漫步江岸,汝湖渔歌,正顺着东江踏浪而来,疍家女迎风而立击水而唱,那委婉行腔,随风轻轻荡开,穿云破雾,回荡在层叠的远山。千百年来,渔歌伴随着渔民在风雨中漂泊穿梭,桨橹声如诉如泣,带着泪水,带着悲伤,倾诉着千年苦难,将水中那枚蓝月亮摇扁,嚼碎。

  那些渔民祖祖辈辈不能上岸,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伴随他们终生的,只有那条渔船和满江悲寂,每一个晨昏都充满艰辛,含泪苦度。也许,只有在江上吼上几嗓,才能发泄他们心中的痛楚和酸涩。谣曲在黑风恶浪外声声颤响,一咏三叹,似杜鹃啼血。

  他们嬉笑怒骂,皆由歌出,昔日悲叹:“有女唔好嫁疍家,嫁到疍家真系差。三更半夜正好睡,又来开网打鱼虾。”如今欢歌:“千恩万谢共产党,领导渔民翻大身。住上高楼又大厦,一家大小笑嘻哈。”

  每一句歌词,均连接着地气,不见风花雪月,却都饱经风霜。

  四

  稻草龙平时隐匿散落在旷阔的田野,隐姓埋名,作无序逸致状。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它便骤然忙得不可开交。瘟疫时节,亦偶尔出没,翻飞腾挪,助民除害。

  在江畔清晨“请龙”的那一刻,它睁开吉祥的眼睛,图腾开始激活,在高亢齐鸣的锣鼓鞭炮声中飘然“舞龙”。它穿街过巷,让千家万户的香火插满全身,点燃庄户人的每一个梦想,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直至夜色降临,满天星斗,被村民“送龙”回归龙潭,最后化作灰烬撒入江河,并将村庄的一切晦气和霉运随水带走,完成使命。

  年复一年,稻草龙一直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这片土地的子民,或祈福、或降瑞、或驱灾,乐此不疲。

  一代又一代的舞龙人,在香火里成长,在砥砺中前行,他们对稻草龙是如此的热爱,他们既是庄户人的后代,也是龙的传人。

  五

  “糖蜜谷”是汝湖人劳动和智慧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劳作,曾经酿造过无数甜蜜的晨昏冬夏。那炼糖的大烟囱如今虽然不再冒烟,炼糖的民工已化作雕像成为永恒,但在乡村的另一头,甜玉米正排着长队,爬上高高的履带,还原成每一个颗粒,后被装箱登车远行,带着汝湖的特有醇香,奔向每一座城市,走进每一个超市。从田野到城市,度量着最有价值的距离。

  瀛图真君宫石戏台,静静地端坐在岁月深处,沉默寡言。数百年间唱累了跳乏了,真需要休养生息。夜夜笙歌、锣鼓喧天的好时光似乎一去不复返,琴韵和箫声都被打包浓缩为一方小小的屏幕,让人执于手掌。但仍图人并不打算告别石戏台,只是精心地将舞台用铁丝围起,折叠起每一节锣鼓声,暂且寄存在岁月深处。仍图人认为,也许有朝一日,戏台打个呵欠伸个懒腰,又将苏醒复活。

  汝湖人对感恩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深刻、透彻,每一份爱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为百姓治愈疾病的民间名医,村人坚信他就是“药神”孙思邈的化身, 所有的感激难以言表,于是将万千的爱凝固成了那尊“医灵大帝”塑像。当年迁徙落居之初开挖的百年水井,镌刻上“饮水思源”,世代铭记心扉,感恩戴德。村庄里满墙的大学生录取通知书,在诠释着“懂得感恩,方能致远。行走千里,也当思来时的路”的朴素道理。

  六

  大明的月亮,一直高挂在仁英围的天空。

  厚实的城墙,写满陈年往事;那相对的两座角楼,昼夜不息地眺望远方,任凭房顶瓦缝间的杂草疯长,直到地老天荒;赤红色的砖土门楼,历经千年沧桑风雨不倒;已经磨去大半的城墙,磨掉的是过往,屹立的是沧桑;那半截城墙,苔藓斑驳,犹如残缺的一页线装书;祠堂内那一块块年代久远的功名牌匾,见证着仁英围的人杰地灵和英才辈出。

  一痕清月,照进漠漠岚烟;一夜箫声,牵出漫漫黄沙。

  枯荣和盛衰,都被一一领略。历史,就此定格。

  我触摸着砂砾粗糙的围墙,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战云压城,厉兵秣马。如今的古巷尽头,鸡鸣和犬吠都已远去,草色枯黄,家园空落。即使往事如烟消散,即使繁花随风落尽,静穆的一切,仍然不容忽视。

  七

  沙洲尾村东江老渡口,谨慎行走,怕一不小心,踩碎了千载江声。斜阳暮色,一片苍茫,谁在唱离歌?

  千百年来,无论寒霜盖路或狂风遮天,也不论寒来暑往或北雁南归,渡头均于千片朝晖和万朵晚霞中,送走每一个夕阳,又迎来每一轮旭日。渡口有快意的呼唤,也有无奈的叹息。会迎来回归的亲人,也会送走远行的游子。迎来的,有惊喜的春燕;送走的,有断线的风筝。或成靠岸港湾,或为忘川之水?一切,都似前世注定。

  老渡口总为情所困,母亲的叹息和恋人的叮嘱,不时牵扯着游子的衣角,让人进退两难,欲行又止。在冷月和寒星间,欢笑和泪水,总是参差交集,此起彼伏。在乡愁的信笺上,总让人难以落笔。

  傍晚的河岸,晴空高远。江风习习,花香袅袅。一群摸田螺的孩童,纯真稚嫩的笑声,飘洒在大江的清浪碧波间,岁月是如此静好,充满幸福,一切都那么爽畅迷人,那么醉人心扉。

  如今的老渡口,在岁月的拐弯处,晃了几晃又挺直了身子。不见了来往的白帆,出江的小船已轻抛江岸,代之以百吨机帆船飞驰而来,高鸣的汽笛横贯时空,让千年的艄公号子黯然失色。“沉舟侧畔千帆过”,辽阔的东江河上,重现气势豪迈的百舸争流图。

  七女湖起义的枪声,仍然回荡在高空,余音不绝。蓦然回首,在岁月的长河里,历经沧桑的汝湖仍然眉目清秀,古老的大地刷新在年轻的清晨,勤劳智慧的汝湖人,在新时代里正致力于振兴乡村,耕耘在“七仙汝湖,诗画田园”,迎着灿烂的霞光,挥写明天的辉煌。

扫描二维码购买《品读汝湖》

扫描二维码购买《品读汝湖》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