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本图志向团一大胜利召开100周年诚挚献礼,对团一大前后至今团组织建设发展史、中国青年运动史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全面、鲜活生动地呈现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逐渐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筹备召开团一大及后续历次重大会议,逐步建设完善团的组织制度、发展壮大团的队伍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努力奋斗,当好党的后备军与接班人,热诚服务祖国和人民、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理想的百年历史。本书的编辑出版是向团一大胜利召开100周年的诚挚献礼,是对团一大前后至今团组织建设发展史、中国青年运动史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旨在通过再现团的峥嵘历史,鼓舞当代中国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一、文风浅近:叙事表达契合青年
本书抛弃了艰深晦涩、严肃板正的传统历史读物的表达方式,以简洁明快、富有活力的文风来讲述历史,叙事表达方式更加契合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
二、史料扎实:真切展现历史原貌
本书辑录了团一大开幕致辞、来宾签到簿、相关会议记录等鲜活生动的一手历史资料,有助于让读者对团一大召开前后至今,团的建设历史有更加直接、贴近的感触。
三、图片丰富:带来明快阅读体验
本书定位为图志,包含大量的历史资料、人物肖像、红色遗迹等图片,在文字叙述之间交错穿插,能为读者带来明快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是广州市各级团组织的领导机关。
广州青运史研究委员会以“存史鉴今、资政育人”为宗旨,深入推进广州青运史、团一大历史研究、宣传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彩书摘
五四新潮 青年力量的觉醒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传倡导民主和科学,擂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战鼓,唤醒和增强了进步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新一代青年提出六项标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勉励他们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会议,史称“巴黎和会”。会议拒绝了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提出的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走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赤子共愤,风暴骤起。
五四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不仅成为引起中国近代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事件——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也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俄国,注意从十月革命中找寻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5月4日,北京3000多名青年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反动军警逮捕学生代表,更加激起民愤。
|史海聆潮|
广东籍学生郭钦光忧愤而死
郭钦光早年在广州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与同志开国耻会于东园。登坛演说,至于呕血”。1919年郭钦光在北大读书,5月4日的游行,他不顾身体有病,积极参加,“奋袂先行,见当局下逮捕学生之令,愤然大痛,呕血盈斗。至法国医院,已有不起之势”。临危之际,他犹关心国家大事,痛恨北洋政府对学生之镇压,他不断叹息说:“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事可知矣。”每想到此或说到此,呕血就更加不止,这样延至5月7日,终于不幸赍志而殁,年仅24岁。
全国各地纷纷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5月11日,广州10多万名群众在东园举行国民大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6月5日,上海数万工人和商界分别举行罢工、罢市。随后,罢工罢市的烈火迅速燃及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迫于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罢免亲日派官僚。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之中。
|峥嵘岁月|
五四运动在广东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东,广东各地民众奋起响应。5月7日、8日两天,广东省会学生联合会、广州外交后援会等团体纷纷发表通电,要求严惩卖国贼,废除不平等条约,释放被捕学生。5月11日,广州外交后援会联合各界民众,在东园广场举行国民大会,与会者10多万人。5月26日,广东学界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操场隆重举行追悼郭钦光大会,在志士遗像两边用鲜花结成对联:“是为国殇,不愧英雄”,横额文曰:“正气磅礴”。到会祭挽者达5000余人。在此期间,广州民众也掀起排斥日货的风潮。这场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学生运动的领袖和先进知识分子,如周其鉴、阮啸仙、杨匏安、刘尔崧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早期骨干。
青年社团、刊物的涌现
五四运动的急风骤雨,冲刷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觉醒的中国青年群体,开始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战斗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各地进步青年纷纷组织社团和出版刊物,在社会上宣传改造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