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南山革命石刻》:展现红色文化中的艺术价值

2025-03-24 16:24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潮汕地区的大南山革命石刻群纵横几十公里,是沿海地区独一无二的红色景观。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大南山革命石刻》一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大南山革命石刻群在中国革命史和潮汕艺术史上的作用与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有铭石记事、树碑立传,以弘扬思想、纪念先贤之传统。广东潮汕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各式纪念碑、摩崖石刻镌刻着革命理想和崇高信仰,铭刻着先烈英名和光辉事迹,无言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立下的不朽功勋。

  在众多的革命石刻中,大南山革命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大南山横跨潮阳、普宁、惠来三地,从1930年秋至1935年夏,这里是东江特委、东江军委、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潮普惠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1930年,为了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潮普惠县委布置了制作石刻革命标语的宣传任务,石匠翁千毅然接下了这项使命。从此,被称为“石司令”的翁千和战友们将石当纸,在纵横数十公里的大南山各重要隘口,刻下了数十条石刻标语。

  1979年,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被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85年,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

  《大南山革命石刻》一书由政协汕头市委员会、汕头市书法家协会主编,以中国革命史与潮汕艺术史为脉络,展现大南山革命石刻在中国红色文化中的功能定位,揭示大南山革命石刻在潮汕社会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正文分五方面内容: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简史、版画等艺术门类对大南山革命石刻的艺术表现、四山摩崖石刻等与大南山革命石刻的艺术比较、大南山革命石刻与川陕红军石刻的艺术比较、大南山革命石刻的造字与俗字。

  该书的附录部分,从搜集到的相关历史文献中精选连环画《南山魂》《石刻标语与石匠翁千》、歌册《铁锤颂》、报告文学《铁笔千秋颂》等与大南山革命石刻相关的艺术文献。

  作者简介

  政协汕头市委员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汕头市书法家协会是在政协汕头市委员会领导下旨在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研究和进行书画联谊的艺术团体。

  精彩书摘

大南山革命石刻艺术赏析

  大南山的革命斗争,不仅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也留下了见证斗争的几十处革命石刻。这批革命石刻纵横几十公里,成为沿海地区独一无二的红色景观。

  从文献角度看,大南山革命石刻属于摩崖石刻中的红色专题,是20世纪中国革命文化与传统艺术形式的结合,本章将从艺术的角度对大南山革命石刻进行分析。

  与古代书风的关联

  1.古代“无名氏书风”

  “无名氏书风”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曾经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等精英阶层的借鉴,在这当中,唐代颜真卿对于“无名氏书风”的借鉴具有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艺术呈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当代一些有志于书法创新的专业书法家,在“艺术书法”理念的主导下,将书法的“实用性”主体地位让位于“艺术性”,为了追求与细巧、甜媚、油俗相反的艺术效果,这些书法家另辟蹊径,从古代各种“无名氏书法”中汲取养分,开创性地创造出一大类“以拙为巧”“以拙为美”的书风,此一大类书风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很多年来对“经典法书”的审美习惯,大大拓展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表现力。可以说,这是自清代、民国碑学中兴以后,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有意义的变革。

  “无名氏书风”有别于文人士大夫精英阶层的书写,相较于书法史上的“名家法书”,它们的艺术形式往往显得更加稚拙、浑朴,展现出一种不加雕饰(或雕饰未足)、略有纰漏的原生态状态。西方艺术史论中曾有“原生艺术”之说,这些“原生艺术”有别于很多经过不断“驯化”“雅化”的艺术,大都来自一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低阶层人士之手。如类比之,则中国的“无名氏书法”也当为“原生艺术”之一大类。

  观摩大南山革命石刻,它们在整体气息上与中国古代的“无名氏书风”有着很多契合处--稚拙、浑朴、短粗、滚圆,这些视觉形式、艺术气息上的特点,不仅在其书写艺术上有所呈现,在古代民间美术作品中也可找到很多对应。大南山革命石刻的书写者和凿刻者是否有在艺术手法、表现力上自觉地借鉴了中国古代“无名氏书风”,时至今日已难以断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比较肯定的是,这些石刻的凿刻者在所处时代、社会中的匠人角色,是与古代很多“无名氏写手”的匠人角色类近的。以上所述,即是大南山革命石刻在视觉形式、艺术气息和作者出身背景上与古代“无名氏书风”的关联。以下为相关参考图例:

  2.现代徐生翁

  徐生翁(1875—1964),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署名,晚年用徐生翁,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书画家。徐生翁是近现代以来一位异军突起、堪称戛戛独造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在生前似乎没有如他身后那般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其名望在生前也不如身后卓著。这一方面源自其一生不出间里的交游和际遇,更源自他那十分咄憨执拗、不易被世俗理解的艺术。

  徐氏书作中那种永远不向流俗谄媚的气度、稚拙的结体执拗而又浑朴凝涩的用笔、森严如列队行军的谋篇布局,都在向世人昭示着一个独持己见、一意孤行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在稚拙、浑朴、憨厚、执拗等气质方面,徐氏书作与中国古代书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是,徐氏本为传统文人,虽为布衣,但在艺术创造上相较于古代的民间匠人来说应有更多的自觉,所以,徐氏书法在“民间书风”上的勾连与呈现,当与一般的民间匠人有别。换句话说,徐氏是一位在对艺术创造的历史有过清晰的判断和认知的基础上,以“降维”的方式重新挖掘、改造了民间艺术资源的精英文人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是,观赏者在第一次看到大南山革命石刻的图像资料时很容易就感觉到这些石刻在稚拙、浑朴、憨厚、执拗等方面与徐生翁书作有耦合之处。与前述大南山石刻与古代“无名氏书风”的关联略有不同,如能以一个类似于徐生翁重新挖掘改造书风的视角去看待大南山石刻则又将为从艺术角度对大南山石刻进行读解拓展出新的“可能”。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